查看原文
其他

仕态|“官样朋友圈”:存在不一定合理

2017-02-20 邓利平 领导文萃


不知道是谁将“圈”这个精妙的说法引入人际关系中,它既封闭敏感又不断接纳新人;看似单调却又“圈圈相扣”;各自为营又时刻渴望被窥视。微信朋友圈就是这样的地方:我们关注热点新闻、发表人生感悟、分享美好事物,时刻贴上个性标签。然而,不同群体的朋友圈各有其特点。官员的朋友圈除了面对家人亲友外,还有同事和上下级,他们在朋友圈一般都较沉默,几乎不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,即便偶尔转发文章也不涉及争议事件,人们形象地称之为“官样朋友圈”。

“官样朋友圈”带来的弊病


表面看起来,“官样朋友圈”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生活态度,但实际上会让官民的隔阂越来越深。

第一,未能深入发现矛盾,加剧官民陌生。《社会心态蓝皮书: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(2015)》指出,尽管网民对负面信息的关注程度仍高于对正面信息的关注,但对正面信息的关注比例有所提高,网民心态更加积极,对各类社会问题解决的期待上升。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,官员在网络上的刻意回避和“不作为”会打击大众积极性。本着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心态,官员不愿进一步或深入地了解矛盾所在和公众的诉求,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官民之间的陌生感。

第二,官员在舆论中处于被动,谣言趁虚而入。官员对民众关注的事件不发表观点,避免说错话表错态,将自己置身于“失语状态”,放弃了舆论中的主动权和引导权。长此以往,民众看不到官员的态度导致小道消息和谣言滋生,造成舆论观点的不平衡。习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就强调:“老百姓上了网,民意也就上了网。群众在哪儿,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,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?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,经常上网看看,潜潜水、聊聊天、发发声,了解群众所思所愿,收集好想法好建议,积极回应网民关切、解疑释惑。”

第三,加剧官员和公众的对立情绪。在我国,大多数民众本就觉得官员“高人一等”,有距离感。“官样朋友圈”没有达成民众与官员间有效地沟通,反而更增加了神秘感,引发猜忌和对立情绪,这种猜忌包括对官员日常生活的好奇和对待热点事件态度的推测。官员越是表现得不同于民众,就越把自己置于民众对立面;越是不在朋友圈里互动,就越拉远了官民距离;越是保持沉默,就越失掉主动权。一些西方国家的官员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,他们几乎都有注册Facebook、Twitter和Instagram账号,并积极更新状态,发表观点,大至国际事件,小到个人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,来消除民众的疑虑和对立情绪。

“官样朋友圈”的破解之道

“官样朋友圈”的出现不仅是官员自身的问题,整个社会也有责任。要打破这种怪圈,需要从多方面入手,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,掌握新媒体舆论战场的主动权,要像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所要求的那样“不忘初衷,坚定信念,在坚守新闻舆论阵地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,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,永远朝着新的目标不断努力”。

第一,转变官场生态文化。官场生态文化是官员为官的土壤,我们应跟随时代的脚步,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。谨言慎行固然是好,但要警惕发展为怕难怕事的“鸵鸟心态”。健康的官场生态文化,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系统,而是不断鼓励官员同外界交流,获取最新动态,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。只有官员拥有更加透明的、良性的竞争环境,拥有相对活泼的官场气氛,拥有对个性更多的包容时,才能保证官员们敢触网、敢发言、愿发言。

第二,增强政府公信力。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历史性阶段,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矛盾,导致政府官员和民众之间的信任危机。2011年的“郭美美炫富案”、2015年的“南京宝马肇事案”等,加深和固化了我国官民之间的不信任,增加了社会冲突,甚至出现了一些“官员说什么,我们就不信什么”的情形。这种“习惯性的不相信”情绪已然渗透进了大众的生活。政府应当积极利用新媒体引导舆论,及时应对危机事件,维护自身形象,增强公信力。当推倒横亘在政府官员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隔阂之墙时,官员和人民群众才能相互信任、理解和支持,官员“不敢言”的心理才会消除。

第三,提升官员媒介素养。俗话说,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在打破“官样朋友圈”的道路上,官员应该主动出击有所作为。当务之急是要主动接触新媒体、学习新技术和全新的交流方式,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,让自己不落伍,这也是新时期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部分。正如习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所说:“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,成为了解群众、贴近群众、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,成为发扬人民民主、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。”官员要“放下架子、丢下面子”,充分利用网络去了解民意,收集舆情,倾听多元的声音和多样的诉求,将原来视为“洪水猛兽”的网络为己所用,真正做到“网络走基层”。

总之,我们不仅要从宏观上转变官场文化,增强政府公信力,而且从微观上也要求官员学会熟练使用新媒体、新技术去了解群众最迫切的需求,要敢于在朋友圈展现自己真实的生活,勇于亮出自己的观点,善于及时正确引导舆论。当然,要打破“官样朋友圈”不是一蹴而就的,群众也要包容和理解,对官员多一些支持,多一些辩证地看待。

(摘自《组工文萃》2017年第一期)

稿件来源:《人民论坛》

推荐阅读
观点|资政|仕态|为政|笔记|哲思
读史|人物|域外|管理|品读|言论
领导文萃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
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,我们期待您的评论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